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风度
1、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2、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世称谢客,以字行于世。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
3、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4、陶渊明为魏晋南北朝人当时男子流行:笼冠大袖衫
5、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6、似乎这一时期纯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次沉渣泛起,大可予以鞭挞。其实,只要我们深入体悟,就会发现,东晋“玄言诗”同样表现了东晋文人飘逸洒脱的精神品格,东晋实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7、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8、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
9、在盛行的玄学思潮影响下,东晋文人们淡化了争夺功名的心态,偏好隐逸之乐,崇尚自然山水、注重文艺,更加追求个体精神自由,形成了别具文采、个性风流的生活方式。
10、如果要给魏晋之风找一些具象化的表现,应该如下:首先就是清谈之雅。清谈、玄学最能体现魏晋思想。初期以老庄为基本内容,后来士大夫之间的雅谈都可以称为清谈。《世说新语》里所记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都是清谈的内容。书里那些恣情旷达、不拘礼法、风度翩翩的就是魏晋名士。
11、其次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自视轻贱,也不羡人富贵,人生苦短而纠缠于蝇营狗苟,抛开眼前的世俗做真人、至人,这是对于当时名教的反抗。
12、东晋是一个充满艺术才情的时代;“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正显示了一代文人的艺术觉醒、王羲之的字风流江左,疏放妍妙;顾恺之的画以形写神,迁想妙得;陶渊明的诗超然物外,自然真纯。至此,魏晋风度也就升华为飘逸千古的艺术风流。然而,对于这个艺术时代的诗歌创作,人们大都以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斥之为“玄言诗”。
13、魏晋风度给世人的印象似乎是时而慷慨悲凉如建安七子;时而烟水云气的孤芳自赏如陶渊时;时而清丽绮靡如乐府情诗;时而佯狂佯醉又沉迷于药石……山水之美,儒释道的完美合流,首倡礼乐、苦心经营的王谢风流,无一不体现魏晋之风。
14、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15、在这一时期,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装。另外在颜色的使用上,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平民百姓为白色,同时,在质地上两者仍有很大区别。
16、动荡的时代,活跃的思想,自由之风心向往之,这就是魏晋风度。
17、魏晋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是“铁打的贵族、流水的皇帝”,世家大族的权力远大于这些所谓的掌权者,许多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文人雅士都是出自于这些世家大族也正是因为出生在这些顶级配置的家庭,所以他们才会把所有的心思放在自己喜爱和热爱的文学上面,文学资源的丰富和社会大环境的操纵使得这一批文人雅士成为了魏晋文人风骨的代表人物。东晋南朝时期文人的风骨其实就是自己思想上的追求表现在文学作品上的一种形式,对于他们来说,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之下所受到的压迫能够发泄在自己擅长的文学方面,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就在这方面。
18、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9、魏晋时期宽衣博带这一整体风格,在男子体现为穿衣袒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在女子体现为其服装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轻松随意的衫子,衫子为交领直襟式,长衣大袖,袖口不收缩而宽敞,有单、.夹两种,另有对襟式衫,可开胸而穿,不系衣带。大袖衫因穿着方便,又能体现男人的洒脱和闲雅之风,所以大受欢迎,以致文士到平民都相习成风。
20、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21、最能代表魏晋之风的是陶渊明的清新自然。陶渊时人格与品格的孤高是魏晋时期最具高度、最高洁的精神思想。陶渊明既能以躬耕而自给自足,又能在心里保持一个桃花源的理想。“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即使今天读来仍然人心里充满了感佩之情。
22、所谓“魏晋之风”,也叫作“魏晋风度”、“魏晋风流”,指的就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而独具一格的思想风貌、精神气质,以及这些风貌气质在社会风俗、诗书礼乐、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体现。鲁迅说魏晋风度是药与酒、姿容与神韵。鲁迅的观点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实质。李泽厚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李泽厚的认识也太拘泥了。
23、东渡的世家大族将汉族传统文化转移保存至江左,并与江南的本地文人交流,结合南方地域文化,取得了文化交融新发展,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民族文化的断裂。
24、“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壬》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25、“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26、这段以南方为主的古代历史,东晋文人偏安江左,上至世家大族,下至隐士名僧,他们崇尚玄学自然,流连山水,热爱雅集,与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动乱形成鲜明对比。
27、东晋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是更多的基于文学作品的一种积累所产生的风气和性格,他们更多的关注人类自身以及文学作品的本事,而不去关注那些所谓的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魏纪时期的时候环境存在着政权更迭过快的特点,频繁更替的政权使当时的人们丧失了对于掌权者的尊重和敬畏,正是因为失去了这种敬重的心思,所以当时的贵族阶层反而比皇权更为尊贵。
28、东晋在文学上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
29、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而在绘画、书法方面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会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