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案大全 > 万物皆有佛性的诗句111句精选

万物皆有佛性的诗句111句精选

万物皆有佛性的诗句

1、唐·白居易《花非花》

2、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唐代惠能《菩提偈》译文: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3、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4、【原文】例有粗花。

5、还有很多,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表达了佛性的超脱和悠淡,或者“心似明月照乾坤,无人会得贺知音”,表达了佛性的深邃和独立。

6、这里和以下,“花”譬喻业因,“果”譬喻果报。

7、静心的诗句有:

8、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9、云何为粗?狂花无果;或一花多果;或多花一果;或一花一果;或前果后花;或前花后果。

10、《与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兼简二林僧社》

11、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12、宋代:向子諲胶胶扰扰中,本体元来静。

13、歇即是菩提,此语须三省。

14、唐·吕岩《牧童》

15、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16、前花后果的那种花,是比喻菩萨的六度万行。菩萨六度的初发心,是以有情世间为环境、为对象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所以叫“先藉缘修”(缘指有情世间这种外缘)。

17、-贾似道《崇恩演福禅增偈》:“佛法一肩担荷却,黄鹤楼前第一尊。”

18、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19、多花一果的那种花,是比喻小乘道法。以追求个人解脱的小乘发心,修学解脱道,虽有种种苦行,只能证得阿罗汉——小乘涅??之果。以多种世、出世间善业,而感得一涅??果,是为“多花一果”。

20、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21、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22、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23、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唐代惠能《菩提偈》译文: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24、【原文】初喻外道,空修梵行,无所?』瘢淮斡鞣卜颍┭改福ㄔ阼筇欤淮斡魃牛种挚嘈校沟媚??;次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次喻须陀洹,却后修道;次喻菩萨,先藉缘修,生后真修。皆是粗花,不以为喻。

25、古首无人著脚行,禾黍秋风冷。

26、比如布施,需要有布施的对象;忍辱,需要有难忍能忍的外界苦缘等。但是,真正的菩萨道是不能着相的,即要证得“无生法忍”,如《金刚经》所开示,虽广行六度万行、度无量众生而又不断排除我、人、众生之相执,在胜义观中,“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生后真修”就是说,得“无生法忍”方可真名菩萨,是真行菩萨道。

27、李白:“心如世上青莲色。”

28、孟郊:“道证青莲心。”

29、白居易:“似彼白莲花,在水不着水。”

3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唐代惠能《菩提偈》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万物皆有佛性的诗句

31、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32、《菩提偈》

33、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34、“实”指佛陀真实的智证以及众生本具之佛性。莲花之相,譬喻佛法弟子信众,依佛经教,而起戒、定、慧、六度等种种外在善行。虽然这些善行的似乎是以佛果为目的,但其实,这些善行正是众生本具佛性(或曰本觉、或曰久远成实之本佛)的作用之显现,若无此佛性,终不能起六度万行,这就是“即实而权”--即因本佛性而起种种善行--念佛是谁?念佛是佛。

35、译文:寄语东山那位窈窕的姑娘,总喜欢用幽梦去烦恼襄王。禅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杨絮,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颠狂。

36、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37、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唐代惠能《菩提偈》译文: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38、通俗地说,就好像说一个人已经对某种事物有了决定性的知见,但还没有在这种知见指导下完成实践过程。是为“前果后花、却后修道”。

39、译文: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40、为什么佛教中多以莲花为喻,以及莲花为什么成为一种佛教信众普遍认同的象征性图腾?这个问题可能有许多种解答。但是,个人以为自古及今,乃属天台智者大师的诠释最为周详。这里介绍一下。

41、“稽首”是顶礼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说天是人所尊敬的,而佛陀更为天所尊敬,所以佛陀被称为“天中之天”。该句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

42、秋水清无底,萧然静客心。——唐代杜甫《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译文:秋水清澈见底,游客的心也都静了下来。

43、前果后花的那种花,是比喻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是小乘的一种果位,当生证得这种果位的人,已经见道了(已断三界之见惑),但还没有完成实际的修道。

44、花开莲现:莲花开放的同时,莲蓬、莲子就一目了然,花相和果相是同时出现的。

45、智者大师诠释经题中的“莲花”(原为“莲华”,因“华”古同“花”字,此处皆写作“花”)的大意,本人略整理如下:

46、以下是一些形容佛法高深的诗句:

47、善男、信女们若求辩才、求艺术灵感和创意,勿忘当往浙江天台山朝礼智者大师。

48、-神秀大师《修行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49、-释昙华《偈颂六十首·黄面老人乾屎橛》:“乾坤佛法元来盛,湖海诗僧到处雄。”

50、唐·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51、花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尽管明权实二理,但这种认知仍然是相对的,是指导修行的,亦不可执“权、实”为实而需要进一步超越的,在胜义中实无“权、实”二相及差别可得。总之,唯有达到佛智究竟彼岸,方可真正明了权与实、事相与本质、用与体、相与性的实相。

52、这一类仙人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他们完全隐遁,与世隔绝,故称为“一远离行”。以一远离行感得一涅??果,是为“一花一果”。

53、【大意】莲花有许多奇特属性。

54、花实具足:莲花的出现,也就隐含意味着果实的存在。

55、当我们能够摆脱外物的束缚和干扰,我们的思绪更加清晰,更能沉浸在内心世界中创作和思考。

56、【第二,为什么偏偏以莲花为喻?】

57、唐代:白居易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

58、一花一果的那种花,是比喻麟角独觉的道法。

59、这些诗句都可以启迪人们心灵,领略佛性的真正含义。

60、其中《妙法莲华经玄义》(简称《法华玄义》)的开头,专门对《妙法莲华经》这部大乘圆顿经典的经题作了精彩的诠释,真可谓“口吐莲华”、辩才无碍,据说智者大师单演说此经题的妙义,就演讲了三个月,从此智者大师成为中华文明史上象征辩才不断、灵感不断的一位神圣。

万物皆有佛性的诗句

61、【大意】普通的花与莲花相比,是“粗”而不“妙”(古语中,“粗”与“妙”是反义词),不如莲花更能体现此经的圆顿法义。为什么?因为这些花要么是有花而无果,要么是一花而多果,要么是多花一果,要么是一花一果,要么是先见果后开花,要么是先开花后见果。

62、为莲故花:莲花的内在就是莲蓬,莲蓬是果实之聚。

63、"断舍离心无事"是一句不被外物所干扰的诗句。

64、唐·惠能《菩提谒》

65、无端指个清凉地,冻杀胡僧雪岭西。

66、、唐·惠能《菩提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67、病来闲卧久,因见静时心。——唐代元稹《春病》译文:长时间卧病再创,只能静下心来思考一切事情。

68、然而,以上这种种花(所譬喻的行为)都不足以譬喻《妙法莲华经》所开示的圆顿妙法,“皆是粗花,不以为喻”。

69、唐代:贾岛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

70、唐代:惠能

71、一花而多果的那种花,是比喻世间一切善行,如孝养父母等。人们由某种殊胜的善行,以此善因,来世得生欲界、色界天界,得享各种天福。

7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73、即权而实:而同时,若无六度善行之昭显,虽有佛性,终不能体认佛性而证果。如《法华经》中的穷子喻,虽有无价宝珠在衣里,而不自知,四方乞食。此因六度万行之事相而昭显佛性之理,正如若无莲花之开放,不能得知此花果实的存在。

74、【原文】莲华多奇:为莲故花,花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又花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又花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

7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76、有花无果的那种花,是比喻外道的修为,他们盲修瞎练,白白禁欲苦行,而未能获得真实究竟解脱的果报。是为“狂花无果”。

77、释义: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78、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9、天台智者大师是东亚佛教轴心——中华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三部著作,《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摩诃止观》是天台宗立宗的重要典籍。

80、唐·惠能《菩提谒》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译文: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81、齿因吟后冷,心向静中圆。——唐代李洞《送远上人》译文:牙齿因为吟诗后发冷,心则需要静下来才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

82、这句诗意味着要舍弃杂念和外界的干扰,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平静。

83、《夏夜登南楼》

84、故以莲华喻于妙法也。

85、推倒我山无一事,莫将文字缚真如。《卜算子》

86、描写不受外物影响的诗句:

87、——唐代惠能《菩提偈》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88、《渌水曲》

89、-顾况《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况归命稽首作诗》:“八河注大海,中有楞伽船。佛法付国王,平等无颇偏。”

90、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唐代惠能《菩提偈》译文: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万物皆有佛性的诗句

91、正是因为唯有莲花可适用于譬喻大乘佛法中最深奥、最圆顿、最微妙的法义,所以自《妙法莲华经》传世以来,莲花更进一步成为佛教信仰社会的一种图腾。

92、一段澄明绝点埃,世事如泡影。

93、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94、《与伏牛长老偈二首》

95、但是要证得“无生法忍”,又必须有藉有情世间外缘所做的六度万行的善因,故而是“先藉缘修、生后真修”。你看,这一句话其实就是概括大乘佛教关照世间民生、不离世间有情的菩萨精神,但同时又以超脱世间、摆脱现象束缚的出世智慧来为菩萨万行作指导、这就使人们的精神境界能够在心底彻底净化(无我故无私)、使世间万善出离虚伪,这是多么深刻而高度辩证的思想。

96、佛性如慈如悲2、这句诗表达了佛性的本质和价值,佛性是慈悲的,是对一切众生的关怀和爱心。

97、唐代:司空图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

98、【大意】

99、宋·道潜《口占绝句》

100、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101、权德舆:“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

102、这句诗也提醒我们要放下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美妙和灵感的涌现。

103、唐代: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104、即实而权:“权”是权巧方便之意,指佛陀为了引导众生从此岸世界达到佛法彼岸世界,而有为施设的种种外在的事相。

105、唐代:李白

106、【第一,为什么不以别的花为喻?】

107、长绳不见系空虚,半偈传心亦未疏。

10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109、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惠能《菩提偈》译文: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110、以一种善行而感得多重乐果,是为“一花多果”。

111、《青阳渡》

相关推荐:

带玉字的佛系网名 仿写大地万物加上一场大雪等于一片白茫茫仿写 佛说爱恨经典语录【优选88句】 似乎好像仿佛恰似犹如宛如如同这些词语的有什 似乎仿佛造句优选汇总81句 似乎仿佛造句81句精选 “仿拂”中“佛”的意思是什么三年级上册优选 佛语感悟人生的句子优选9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