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摘抄
1、现代·余光中
2、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4、第三小节,表达一种对母亲去世的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5、在乡愁这首诗中,余光中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一个小节都充满了深沉的感情,从记忆中挖掘出故乡的点点滴滴,描绘出故乡的美好和悲伤。
6、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大陆,非常渴望回到祖国大陆母亲怀抱,却始终不能如愿的忧伤、失望的思想感情。
7、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8、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9、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10、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
11、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12、乡愁余光中批注赏析如下:
13、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14、《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15、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表达了作者对妻子思念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16、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恋母的乡愁;“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这是情爱的乡愁;“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是生死的乡愁;“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空间的乡愁。“小时候”到“长大后”,“到后来”,“到如今”,时间在流逝,这乡愁,也从一个人的乡愁,变为一群人、一代人的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普普通通的意象使得诗人笔下的“乡愁”被放大了无数倍。
17、每一个小节都是余光中内心深处情感的抒发,让人不禁感叹故乡之情,也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18、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19、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20、台湾诗人在《乡愁》第一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描述的是诗人小时候住寄宿学校,与母亲通信,那时候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把“邮票”作为乡愁的代号,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极易理解。原来童年的乡愁是母亲,是亲情,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真挚之情。
21、母亲在里头。
2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23、《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24、他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故乡的自然风光、乡村生活和亲人朋友的情感交往,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怀念。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反思,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的感叹。
25、乡愁主要烘托出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26、余光中回忆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时,他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27、全诗从希望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再从绝望到希望,将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又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深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