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2、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还有比,比如说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
4、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是(由于)把仁义看的比自己的身体还贵重啊!”这里是“于”就是“由于”的意思。
5、——《诗·豳风·七月》。
6、文言文中,“于”作为介词时,有“从”和“向”的用法。 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时,“于”同现代汉语的“向”。举例:“白于母曰”——向母亲说;“问道于盲”——向盲人问路。 在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时,“于”的意义可以是“从”。举例:“取之于民”——从老百姓哪里取来;“得之于途”——从路上捡来。 文言文介词中,“于”使用频繁,用法和意义也很复杂,理解时需要注意语言环境。它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处所、对象范围、表示比较、被动等。
7、还有向。一般后面跟对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8、如:“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9、还有被,比如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这个用得很少《伤仲永>
10、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1、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12、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3、b、意思“取”。
14、于,有指在,一般在地点前。百里奚举于市。《孟子二章》
15、——《诗·周南·桃夭》。
16、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7、这个要联系上下文才好说哦;例如:
18、a、意思是“往”或者“去”。
19、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20、“于”字在文言文中可以作1、动词。
2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自身来说,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里是“于”,是“对于”的意思。翻译古文要多练习上下文翻译啊。